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

 

 

這部《八大人覺經》,是從修學佛法開始,乃至成就佛果位為止。

指示我們要如何去修行,要怎樣成就佛道,是一部對修學佛法,非常重要的經典。

 

在學習經典以前,必須先要講解經題。因為經題是一部經的綱領,經文的內容是從經題開展出來的道理,能夠了解經題的意義,對於一部經的內容,大致上也就會明瞭。

 

經題大體分為兩大部分  ↗通題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↘別題: 「別」是別於其他的意思,表示這一部經的經名唯有這一部經可以稱呼,其他經典都不可以叫做《八大人覺經》。

 

經題,不外乎七種方式,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「七例選題」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↗三單式

七例選題      →三複式

             ↘具足式

 

          ↗單人立題: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「佛」字,指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和 阿彌陀佛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都是人

三單式   →單法立題:如《大涅槃經》。「大涅槃」是法

         ↘單喻立題:如《寶積經》。用「寶」作比喻

 

            ↗人法立題:《地藏王本願功德經》。「地藏王」是人,「本願功德」是法

三複式      →人喻立題:《如來說師子吼經》。「如來」是人,「師子吼」是比喻

            ↘法喻立題:如《妙法蓮華經》。「妙法」是法,「蓮華」是比喻

 

具足式→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「大方廣」是法,「佛」是人,「華嚴」是比喻。人法喻都具足,所以稱具足式。以上就是佛經的七例選題。

 

現在,我們要學習的這一部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是屬於人法立題。「佛」是人,「八大人覺」是法。

 
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七個字,分為五段來解釋。「佛」是簡稱,完全的稱呼應當稱「佛陀」,佛的意思,翻譯中國話,叫做覺者、智者。

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    ↗自覺:證得人生究竟解脫自在,這在佛法裡叫「自覺」。

「覺」是覺悟 →覺他:把已經證得自在解脫方法,教化眾生,使眾生也能得到自在解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脫  佛法中就是「覺他」。

             ↘覺行圓滿:這一種願意與眾生同甘共苦,普濟世間的偉大精神,自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功夫和覺他的任務都做到圓滿無缺,在佛法裡稱作「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行圓滿」,也就是成佛。

 

像這樣具有三種覺的聖人,是通於十方三世的。所以平常我們在經典裡常看到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」。

 

「說」,就是講話的意思   ↗「能說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↘「所說」

「能說」是指能說法的人,但是在這裡是專指釋迦牟尼佛

「所說」是指佛所說的道理教法

 

「八」是數目,就是經中所講的八條道理,也就是八種法門。

 

「大人覺」,這裡所說的「大人」,是指十方一切諸佛、菩薩。是諸佛菩薩才能覺悟的,所以叫「大人覺」。

 

天人、二乘,不能稱作大人的原因:就是因為天人還沒有了生死;二乘人雖然證得聖人果位,但是沒有發起利益眾生的大菩提心。

 

「大」字也是歎德的意思。本經的體、相、用都大,我們把體、相、用三大做一個簡單的介紹:

 

第一、體大:是眾生人人本來具有的佛性,所以叫「體大」。

 

第二、相大:「相」,就是德相。就在眾生的一念心中,只要能徹底覺悟真如理體,功德妙

      相,當下就現前。

 

第三、用大:「用」,就是妙用。我們的清淨本性,能生起一切世出世間妙用;而這個妙用,是無所不通,無所不達的。但是眾生迷失了本性具有的三大,妄認地、水、火、風,四大假合為身相,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,但是本性中,本來具有的體、相、用三大永遠存在,從來沒有減 少一絲一毫,不過就是終日糊裡糊塗,隨著境界流轉,暫時的迷失而已。

 

眾生與諸佛菩薩,只是迷惑與覺悟的差別而 已。而佛所說的八項事理,就是要我們眾生各個都能覺悟,能夠覺悟,就是「自覺」。再依照本經裡面的八項道理,勸導一切眾生,使一切眾生都能覺悟,就是「覺 他」。自覺和覺他都做到圓滿的時候,自然見性而證入佛的果位,這就可以稱為「大人」。如果各位同修們,對於本經所說的八項事理,也有所覺悟的話,諸位就有 資格稱為「大人」;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想要成佛的話,非覺悟這八種法門不可。

 

但是,要覺悟這一切事理,必須先求得智慧;有智慧,才能提得起、放得下。求智慧一定要從聞、思、修著手。所謂「聞、思、修」三慧,就是我們聽聞佛法時,在內心思惟,然後腳踏實地的依教奉行,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;對於佛法的道理,才能徹底的覺悟。

 

佛教發源地在印度。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,他以印度語言宣講佛法,經典當然是印度文字,如果要在中國普遍的流通,必須要經過翻譯——把印度文翻成中文,才能在中國流通。本經是「後漢沙門安世高譯」。

 

安世高法師的出身是安息國的王子。沒有出家以前,對世間學問——天文、地理、術數,都有相當深的修養。曾經讀過一部 佛經,受了很大的感動,又有宿世的善根,所以很想出家。但是他是個孝子,父親生病的時候,侍奉父親,就暫時把出家的念頭丟開,等到他父王去世後,王子應當繼承王位,並且還要守孝三年。在這段期間,感覺到世間的無常,更增加安世高出家的決心。所以等到三年守孝期滿, 就將王位讓給叔父,而出家修道。

 

後來安世高法師,發願要把佛法傳播到中國,他常遊化於江浙淮一帶,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,他所翻譯的經典有二十九部,共計一百七十六卷

 

在還沒有正式開始講經文以前,先簡略的介紹關於這一部經的結構。依照我們晉朝道安法師講經的規矩,每部經分為三大部分,就是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

 第一、序分:是敘述發起講這一部經的因緣。

 第二、正宗分:是真正顯示這部經的宗旨要義,最精粹的部分。

 第三、流通分:是說明如何能使一部經能流傳後世,通達十方。

 

為佛弟子。常於晝夜。至心誦念。八大人覺。

「弟子」兩個字,指凡是歸依三寶,修學佛法,無論在家、出家,都稱為佛弟子。所謂「為佛弟子」就是說,做為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。

 

「常」是恆常不斷的意思;「晝夜」的「晝」是白天,「夜」是晚上。一晝一夜二十四小時,印度當時分為六個時辰,一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四個小時。此即印度所謂的晝三時、夜三時,晝夜六時的分法。

 

「至心誦念」的「至心」,就是至誠心。「誦念」,重在心念,就是內心要時時刻刻,念念不忘的信受奉行。

 

第一覺悟。世間無常。國土危脆。四大苦空。五陰無我。生滅變異。虛偽無主。心是惡源。形為罪藪。如是觀察。漸離生死。

這一段經文,在科判中叫做「無常無我覺」。能夠覺悟到宇宙人生的一切法,不論是有為法、無為法,都是無我的;也就是不能獨立存在的。心中的想法、行為的造作,都是屬於無常而又變異不定的,所以叫「無常無我覺」。

 

第一覺悟所講的道理很微細、深刻而又徹底,是啟示我們要覺悟世間的一切是無常的、苦空、不淨而又無我的。這是佛菩薩大人用四念處的道理,勸導我們應該趣向於出世間——常、樂、我、淨的境界。

 

「四念處」就是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四念處就是第一條所要覺悟的道理。因此,必須先知道這四種觀行是對治四種顛倒的方法,也是入道初步下手的方法。能依四念處觀察修行,就能得到常、樂、我、淨——佛的境界。所以這是修學佛法首先要覺悟的法門。

 

現在分句來解釋。

「世間無常。國土危脆」:這兩句經文是觀心無常的無常觀。「世」就是三世——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遷流不停的意思。

 

「間」是指十方,間隔的意思。在每一個三世,各有十方;每個十方世間,也各有三世。「世間」是對豎與橫說的。佛經有云:「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。」橫豎交羅,互相組織而成,就叫「世間」。現在所說的世間,也可以說是我們依止地球生活的世間。

 

依佛法來說,世間有三種:

 

第一、有情世間:就是指六道眾生,生活在大地上的一切動物類。因為這些動物類都有情識,所以稱「有情世間」。

 

第二、器世間:就是我們所依止的國土,大自然界一切環境。因為大自然界是運載人類,供給人類使用的,使人類得以守住的器具,所以稱「器世間」。

 

第三、智正覺世間:就是諸佛菩薩,出世 聖人的境界。以佛法來說,不論有情世界還是器世界,都屬於夢幻泡影,演變幻化無常,很不實在的。世間無常的「常」,是常住的意思。假定說,一種東西今天是 這樣,明天也是這樣,永遠不變化,才叫做「常」。譬如說佛法,在三千年前,佛所說的道理是這樣的,至今還是這樣的,一絲一毫也未改變,所以叫做「常法」。

 

「無常」就是說沒有一樣東西,不是時時刻刻在遷流變化的。以我們生命體來說,也是時時刻刻,剎那不停的產生變化——早晨的生命,絕不是現在的生命。不過這種變化,在我們凡夫來看,是不容易發現。如果人沒有變遷的話,為什麼會有年輕與年老呢?只是我們看不到時光的遷流而已。

 

人的一生太快了。如果說,人生幾十年在 感覺上還是蠻長的,但是仔細的算起來,只有短短的兩萬五千多天,實在太短了!有句俗話說: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。」經上說: 「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。」人的生命實在太短暫!有的好朋友或者親戚,幾天不見,突然間聽說死了!人的生命,就在呼吸間;如果 只呼不吸,或者只吸不呼,生命即刻不能存在,這也是無常的證明。

 

 佛在經典中開示我們說:「眾生的生命 體,從出生乃至死亡,在這個過程當中,不止息的演化,而不能永遠存在於世間。」這是說有情世界的無常。有情世界的生命體是如此,自然界一切森羅萬象,當然 也是如此,沒有所謂不變的東西存在。而無情的器世界也有壞滅的一天。佛告訴我們:「無情的器世界也有成住壞空,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,不停的變化。」大智度 論說:「一切有為的無常,是在剎那生滅不停,因緣和合就生,因緣離散就滅,世間是緣生法,緣生法沒有常住不變的。」所以說,不管是有情世界以及器世界,都是無常的。

 

佛法為什麼特別說明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的道理?就是為了破除眾生妄執「常」的心理——就是天長地久的觀念。一個人有常住的觀念,就會貪求沒有止境,希 望世間所有的東西,都歸我一人所有。你如此,我也如此,大家都如此,世界就難免發生戰爭,當下就造種種有漏的業因,而受生死輪迴的果報。如果我們能依照佛法所說的,了解一切萬法,都是暫時存在而已,就不會被世間上的名聞利養所誘惑,而盲目的追求,造種種有漏的善惡業,受生死的果報,當下覺悟就能得到自在解脫。

以上是說明「無常觀」的道理。下面一句是說明「苦空觀」。

 

「四大苦空」:這一句是專講「苦空觀」的。因為這四大常在矛盾、衝突、開闔中不停止的演變。所以眾生才有生、老、病、死的大苦。既然知道身為眾苦的根本,就應該覺悟,不要再被身相所困,不要再執著身體是實有,而生起種種苦惱,能夠這樣的修觀,名為「苦空觀」。

 

 現在先把四大的意義介紹一下:

 第一、地大:就是物質的堅固性。凡是屬於堅固性的,譬如人身體中的毛髮、筋骨、指甲、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牙齒都屬於地大。

 第二、水大:就是物質的潤濕性。人身體中的膿、血、涎(唾)沫、口水,都是屬於水大。

 第三、火大:就是物質的暖性。人身體中的溫度和暖氣,都是屬於火大。

 第四、風大:就是物質的動性。人身體中的呼吸以及轉流,就是屬於風大。

 

無論有情世間、器世間,都是由這四大因素交 互組合而成的。但是,此地是專指有情世間說的。假如因為冷、熱、燥、濕、風、雨、寒、暑的變化,在彼此間發生矛盾衝突而不調合的時候,必然就會產生種種毛 病。平常我們說四大不調,乃至於死亡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四大組合的生命體,如果有一天不調合就會生病;假定四大中,有一大不合作,人就會死亡。

 

「五陰無我。生滅變異。虛偽無主」:這三句是專講「無我觀」的道理。

 

 「五陰」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;有的地方翻譯為五蘊。「陰」是蓋覆的意思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五種陰影,能蓋覆我們清淨本性,所以稱為「五陰」。

 

上面所說的「四大」,專就生命方面講的。但是,我們一個完整的生命體,不但有血有肉,而且還有精神方面的。簡單的說,有情的生命體,是由兩大要素組合而成的:一種是精神,就是佛法所說的「心」;再一種是物質,就是佛法中所說的「色」。這裡說的「五陰」,就已經包括精神和物質兩方面。

 

 第一、色陰:指五根接觸五塵所起的一切現象。「色」是指色法。

 第二、受陰:就是領受、接納外界一切環境的心理作用。

 第三、想陰:就是想像。取著外界所映入的印象,因而生起的思量分別的心理作用。

 第四、行陰:就是遷流不停的意思。這是說明我們的心理作用,在想事理的時候,不是想想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就了事,而是想了又想,由想念而起分別,念念生滅遷流,造作不停。

 第五、識陰:有了別的意思。這個「識」就是我們來先去後主人翁的第八識。

 

後面四種屬於精神方面。我們的生命體,是四大和五陰和合而成的,並不是實在的東西。

 「無我」:「我」這個字,是個體和主宰的意思。自己能作主,而不受外界任何環境所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搖,叫做主宰。

今晚筆記  2014/5/8 未完待續

 

 

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五陰的本身,根本沒有能主宰的「我」和「我所」一切環境。因為我們的生命體,只是心、色相依和合而成的,時時刻刻在遷流變化,轉異不停。


老、病、死,是人人都不願意的事情,但是,不要老還是會老;不要病、不要死,還是會病、會死,絕對不能隨心所欲。可見得我們對生命不能做主,所以說,五陰是虛假而不能自主。


「心是惡源。形為罪藪」:這兩句是說不淨觀的道理。


「心是惡源」:因為貪瞋癡煩惱所引起的。無論是三善道或三惡道,都是這個意識心造出來的。


「形為罪藪」:「形」是身形,心住在裡面,雖然說「心」是一切罪惡的導演者,但是,真正造成各種罪惡的工具,還要依賴這個身相。舉例來說,心裡想殺人,只不過心裡在想而已,縱然我們想了很久,也造不成殺人的罪惡,因為並沒有把人真正的殺死;必定要運用雙手拿刀,透過身形的活動,才能確實把一個人殺死,這才構成殺人的罪惡。


「如是觀察。漸離生死」:如果能夠依照上面所說的無常、苦空、無我、不淨四種觀,就應該依教修行,漸漸遠離生死,而
得到解脫自在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二覺知。多欲為苦。生死疲勞。從貪欲起。少欲無為。身心自在。

這一條是「常修少欲覺」。
「多欲為苦」的「多欲」,指所求的欲望愈多也就愈痛苦;就是說,世間人的希求、欲望是貪得無厭的。眾生所追求的欲望境界雖然很多,但是最主要的不出五種——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——五欲。

第一、財欲:就是指世間一切金銀財寶。除養身之外的錢財,其他的也是愈多愈好。世間無論男

         女老幼,對於金銀財寶,都會生起貪著、迷戀不捨的心理,所以叫做財欲。

第二、色欲:色是色法,是指男女之色,以及世間一切寶物、華屋、美服等種種美好的東西都屬

          於色法。對於這些東西,世人都很貪求,對於自己所喜歡的更是貪求不捨。眾生所

          以不能了生死、出三界,都是為色欲所迷的緣故。所以說,對色欲不能過分貪著。

第三、名欲:除了貪色和貪愛財富以外,又去喜歡貪求名譽、地位。更有一種人,認為名譽可以

         光宗耀祖,顯親榮己,因此,貪求沒有止息,所以叫做名欲。

第四、食欲:就是貪著種種飲食—山珍海味,甚至於貪食美味佳餚而殘殺生命,所以叫飲食欲。

 第五、睡眠欲:就是整天情識昏昧,昏睡如泥。像這種貪睡眠的,叫睡眠欲。

「多欲為苦」,意思是說:因為在求取滿足欲望的過程中,不一定能稱心如意,一旦遭到阻礙,而求不到的時候,就會產生種種的苦惱。所以說「多欲為苦」。

「生死疲勞。從貪欲起」:由貪欲而感受到無窮盡的痛苦。這些痛苦,都是由於追求五欲而造種種罪業,使我們在生死苦海中,生生死死,相繼不斷的奔波,沒有停止過。在生活的環境上,隨遇而安,不要貪得無厭,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。

「少欲無為。身心自在」:「少欲」就是外無所貪;「無為」就是內無所求。內外既然都不貪求,無所作為,自然得到自在,再也不會被五欲牽扯在生死苦海裡。


「身心自在」是說自在之樂。身能進退沒有障礙,叫身自在;心能離開煩惱的繫縛,叫心自在。也就是說,能離開生、老、病、死叫身自在;如果能除掉生、住、異、滅就是心自在。

第三覺知。心無厭足。惟得多求。增長罪惡。菩薩不爾。常念知足。安貧守道。惟慧是業。


這一條是「知足守道覺」。要我們覺悟「貪欲是生死的根本」,而修學「知足守道」的法門,以對治貪欲的增長。這個法門所要覺悟的,不外乎知足與不知足的差別。


眾生多求不止,增長罪惡,貪求之心,好像大海一樣沒有邊際。所以「心無厭足,惟得多求」的人,後果是使自己陷在罪惡的深淵裡,愈陷愈深,永遠不能自拔。


「增長罪惡」:世間的貧窮和富貴,雖然在物質上有好壞的差別,但是富有的人,也只能吃一分,住一分,到臨命終時,生前辛辛苦苦所求的一切,一點兒也帶不去,只有所造的罪業,非常堅固的藏在八識田中,由業力牽引,受生死的果報。所以佛法有句話說: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」


「菩薩不爾」:凡是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能發菩提心而行菩薩行的人,是以利他為宗旨,而時常要以自己所有的布施給別人;對於世間一切東西,視為身外之物,根本就不看重,當然不會去多求而造罪業。


「常念知足」:菩薩對於現前的生活,常常思念知足;縱然過著淡泊的生活,感到非常的滿足。遺教經說:「不知足的人,雖然很富有,而仍然以為貧;知道滿足的人,雖然很貧窮,而以為是很富有。知足的人雖然睡在地上,也是非常安樂;不知足的人,雖處天堂,還是感到不稱意。」


「安貧守道」:一個行菩薩道的人,絕對沒有貪欲,而且在貧窮困苦中過生活,也絕不怨天尤人,不因為貧窮而妨礙自己的修道,甚至於愈在困苦中,愈是守道清淨,真正能做到「人窮志不窮」,這才是真正的安貧守道,人格不窮,就非常的高尚而富有。孔子的弟子顏回,就是一個好榜樣。顏回雖然住在最簡陋的小巷子,一簞食、一瓢飲,別人看見,感覺他太苦了,但是顏回卻感覺很快樂。因為他內心充實、滿足,一心向道。所以他的生活過得很有樂趣,這才是真正的富有。佛法說:「有道德,有智慧,才是無價之寶;道不窮,才是真正的不窮。」


「惟慧是業」:常念知足的菩薩,為求取無上清淨的智慧和度化一切眾生的事業,他能於淡泊中,過著清貧的生活,依靠「智慧」修習一切道業。「智慧」對於一個學佛的人的確很重要。無論在斷煩惱、證菩提的過程中,自利利他的道路上,只要有智慧作先導,絕對沒有阻礙,可以勇往前進。有了智慧,對於事理能夠獲得正確的認識,就是化導眾生,也能做到圓滿。


歸納起來說:對於身外之物追求無厭的人,是會增長無邊罪惡的,受生死輪迴的果報。菩薩常念知足,具足一切功德,遵守清淨的佛道,所求的是智慧德業,所作的是度眾生的事業。我們修學佛法的人,應該求取道業法財——永不散失的信、進、戒、慚愧、聞、捨、定慧七聖財,才是真正的大富翁。

 

今天筆記  2014/5/9未完待續

 

第四覺知。懈怠墮落。常行精進。破煩惱惡。摧伏四魔。出陰界獄。

 

經上說:「懈怠是一切行門的累贅,在家人如果懈怠,連衣食都不能供給,事業更不必說;出家人如果懈怠,就不能出離生死之苦。」


精進最主要的就是要「專」、要「純」。比如說,對於自己所修的法門,要專一而不可複雜。經上說: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。」如來所說的三藏十二部分教,雖然有八萬四千法門之多,無非是應機施教,門門都可以達到清涼地。

精進是六度裡面的一條,菩薩修習一切梵行,成就道業,或者是教化眾生的事業,都是以精進的力量推動,而完成使命。「勇猛心易發,恆常心難持。」不過佛法所說的精進,是專指努力修善方面所說的,不能用於作惡。

「破煩惱惡」:「煩惱」的「煩」是昏擾,「惱」是擾亂。煩惱都是由於貪、瞋、癡三毒的擾亂,擾亂身心不得安定,凡是逼迫身心痛苦的,都叫做煩惱。煩惱在有情眾生身心中,屬於潛在的惡勢力,時常擾亂我們的身心,它能誘惑我們造種種的惡業。所以世間許多的罪惡,都是由於身心煩惱加上外界的誘惑、擾亂,在昏沉迷惑的情況下造成的。我們修學佛法,運用智慧光明和精進的力量,破除一切煩惱的惡法。因為智慧的光明,能照破黑暗的煩惱。維摩詰經說:「以智慧劍,破煩惱賊。」


「摧伏四魔。出陰界獄」:「魔」梵語叫「魔羅」,翻譯中文叫「殺者」,又名「奪命」。它能損害善法,殺奪眾生慧命。智度論說:「奪慧命,壞道法,傷功德善本,常行放逸而害自身,是名為『魔』」。

依佛法來說,魔有四種:

 第一、「煩惱魔」:就是貪欲等煩惱,能擾害我們身心不得安定。修行人最主要的是身心安定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有了煩惱就不能自主,它會引誘我們的心向外奔馳,使我們對正法懶惰懈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怠,不能如法修行。

 
第二、「五陰魔」:就是組織生命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種陰魔。通常我們叫做五蘊,就是我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們身心生命體的要素,這個生命身體,本來是我們修學的最好工具,但是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因為我們不會好好的運用,不但不能使善業增進,反而成為製造罪惡的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具。因為眾生日夜貪求五欲的享受,因此,障礙我們修行正道。

 
第三、「死魔」:就是無常魔,它能斷人命根。我們發心學佛,希望一生成就,但是剛剛修學上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軌道的時候,無常來臨,使我們道業未成,已經斷送命根!譬如說,一個人死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了以後,能夠再投胎來到世間,就算生在人道,是否還能聞到佛法?就像佛陀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開示我們,掌握今生,在這一生成就了生死大事,自己的生死自己主宰,就能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得真正的大自在。

 
第四、「天魔」:就是欲界大自在天的魔王,他能破壞我們的善法。三界內眾生如果信了邪魔外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道,就是魔王的眷屬,魔王就生生世世牽著我們的鼻子走。發心修學佛法的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人,當我們修持有了相當的成就,即將了生死的時候,天魔必定就來擾亂,使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們不能精進修行道業。

人們從早到晚,從生到死,一舉一動,沒有一時一刻不在五陰十八界裡面生活的。它們動作的善惡,可以使人升沉,它們動作的結果,可以帶給人們苦和樂,人們生死輪迴,輾轉六道,都是五陰十八界在背後操縱。所以這個陰界好像牢獄,菩薩努力精進,破煩惱惡,摧伏四魔,然後出離這個陰界牢獄之苦。

所以修學佛法的人,必須不斷的精進,惟有以精進才能對治懈怠,才能破除種種煩惱惡法,摧伏一切魔障,出三界,了脫生死。

 

今天筆記  2014/5/13未完待續

 

arrow
arrow

    instant81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